在人工智能的生態鏈中,高校扮演著特殊角色。有機溶劑噴霧干燥機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說,它處于科技第一生產力、人才第一資源、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。在教育部發布的《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》中,高校被認為擔負著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的任務。發展人工智能,高校既要“頂天”,也就是做基礎前沿研究;也要“立地”,和企業密切合作。那么這方面做得如何?近日,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浙江高校,看他們如何“玩轉”人工智能。“高校的定位和企業不一樣,我們要探索無人區。”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(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)副教授張寅道出了兩者的關系,“小數據學習、可解釋人工智能、無監督性學習……這些硬骨頭,都得高校來啃”。在浙江大學周亦卿樓實驗室,記者看到,一只大鼠身手靈活地繞過障礙物,沿著紙板和塑料板上的箭頭指示路線前進。它的腦袋上插著電極,身上背著浙江大學吳朝暉、鄭筱祥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圍繞腦機融合問題研究了十余年。大鼠機器人基于“虛擬”觸覺實現運動行為的精確控制。通過電刺激大鼠的感覺皮層,可以實現對大鼠機器人轉向行為的控制,并可通過改變電刺激參數控制大鼠機器人轉向角度。潘綱展望了這樣的應用場景:大鼠可以憑借靈活的走位,幫人類進行管道檢測;如果發生人質劫持事件,大鼠機器人可以靜悄悄進入現場,為人類做小小偵查兵。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(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)副教授程時偉希望通過腦機交互技術,在人的神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交流與控制通道,為神經功能修復提供一種新的解決方法。現在,如果戴上一頂特殊的能夠捕捉腦電波的“浴帽”,全身心地想象自己的左手在動,就能控制一臺實驗室里不遠處的小機器人抬起左手。至于腦機接口技術真正大規模應用,兩位老師都認為,還需要時間。潘綱坦言,他們做的是慢活兒。有機溶劑噴霧干燥機“企業不愿意做的、沒法馬上應用的事情,就該學校去做。”他說。但有的時候,高校又要和企業走得近一些,再近一些。畢竟,人工智能需要應用。宋明黎常和其他阿里巴巴員工一樣,掛著橙色工牌,背著雙肩包走在園區里。阿里員工之間常互稱“同學”,但對宋明黎,人們會叫一聲“老師”。因為,他確實是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。2017年,浙江大學和阿里成立了前沿技術聯合研究中心;去年8月,中心聯合招募的第一名博士后進站。